教学实践|秦皇岛地理学综合实习第三天纪实

发布时间:2025-07-05文章来源: 浏览次数:

7月4日,在几位专业课员工的带领下,2024级地理信息科学全体员工由基地乘车赴东部落-潮水峪地区进行了寒武系地层的全面考察活动。

“于高山之巅,方见大河奔涌;于群山之上,更觉长风浩荡。”师生们怀揣求知热情抵达山脚。登山过程中,大家不畏艰险,相互扶持,互相提醒,主动搀扶体力不支的同伴,充分展现了团结协作、勇于挑战的集体精神。在崎岖山路上,同学们实地考察了沿途的岩性特征与地质构造,重点追溯了寒武系(馒毛徐张崮长凤)地层的奥秘。刘晓航老师为大家系统介绍了寒武系不同岩层的典型岩石特性及其识别要点。周在征老师为同学们生动阐释了鲕粒灰岩与藻灰岩等典型岩石的形成环境。在崮山组和张夏组交汇处,周在征、刘晓航老师分别带领一班、二班小组驻足观察,讲解了这些标志性地层的岩性、沉积构造特征及其古环境意义。

此次东部落-潮水峪之行,不仅是一次体能的锻炼和意志的磨砺,更是一堂生动深刻的“行走课堂”。通过亲手触摸亿万年前的岩石,亲临其境观察地质现象,极大地加深了同学们对地质学基础理论的理解,提升了野外实践技能,实现了理论与实践的深度融合。(通讯员:2024级地理信息科学2班张连蕊)

员工实习感言:

曹智硕:

七月的骄阳炙烤着冀东大地,作为地信专业的学子,我们踏上秦皇岛东部落的实习之旅。在老师的带领下,我们从王铁庄水库启程,开启探索地层奥秘的征程。

老师边走边讲,馒毛徐张崮长凤七组地层的知识如画卷般在我们眼前徐徐展开。那些抽象的地质概念,化作脚下层层叠叠的岩层,每一道纹路都诉说着亿万年的地质变迁。扎根在坚硬岩石中的高大树木,以顽强的生命力诠释着自然的神奇与坚韧。

一路上,形态各异的岩石让我们大开眼界。圆润的鲕粒灰岩、纹理独特的竹叶状灰岩、黑白相间的条带状灰岩,还有宛如时光年轮的叠层石,仿佛是大自然精心雕琢的艺术品。老师耐心教导我们从宏观地貌到微观岩石结构,去识别断层的蛛丝马迹,让我们掌握了探索地球密码的钥匙。

尽管烈日炎炎,汗水湿透衣衫,但我们依然充满热情,翻过一座又一座山头。途中偶遇聊城大学的同学们,他们热情的招呼,让我们感受到兄弟院校间的深厚情谊。

下山途中,半山腰农家乐成了我们的“能量补给站”。老师贴心请我们吃西瓜,清甜的汁水驱散了疲惫,欢声笑语回荡在山间。稍作休整后,我们一鼓作气回到基地。

这一天的实习,不仅让我们收获了专业知识,更让我们体会到地学工作的艰辛与乐趣,每一步都是成长,每一处风景都是大自然馈赠的课堂。

赵延涛:

2025年7月4日,我跟随老师踏上了东部落的地学实习之旅。

踏入东部落,形态各异的岩石层宛如大地的书页,静静诉说着地球变迁的故事。在老师的带领下,我近距离接触到了课本中提及的各类岩石。馒头组,毛庄组,徐庄组,张夏组,崮山组,长山组,凤山组显示出东部落地质岩层结构历史。紫红的竹叶状灰岩棱角分明,表面的氧化晕圈仿佛是岁月留下的印章,印证着其曾经历的风暴冲刷;细腻的薄层灰岩层层叠叠,浅灰色的层面间藏着远古浅海环境的沉积秘密;棱角分明的砾屑灰岩中,粗大的碳酸盐岩碎屑堆积,让我感受到曾经强烈的水动力条件。亲手触摸这些岩石,仔细观察其纹理与构造,知识不再抽象。

攀爬东部落群山,老师对岩石的细致讲解让我更加明白岩石的历史变化,每一次变化都经历几亿年甚至更长的时间,是人类宝贵的财富,我们会尽力保护好每一份岩石。

实习之路充满艰辛,长时间的徒步考察让双腿酸痛,但每一次新发现都让疲惫烟消云散。这次实习,不仅让我将理论与实践结合,更培养了我的专业素养。未来,我会带着这份收获与热爱,在地学探索的道路上继续前行。

宋钦宇:

第三天,我们奔赴王铁庄水库开展野外实习考察,首先在专业老师的梳理下,学习了该地寒武系地质地层的特征,了解了各个时期的沉积相。

路上见识到了植物的根劈作用,学习了叠层石(藻灰岩)的形成机理及其示顶底意义,见到了薄层泥质页岩、泥质条带状灰岩以及岩浆侵入对围岩的破坏。在马蹄观景台见到竹叶状灰岩,认识了碎屑状灰岩与页岩的互层的现象,了解了竹叶状灰岩中有些球面的形成过程。来到崮山组藻灰岩与长山组的粒屑状灰岩交界处后,通过藻灰岩拱形状态,判断出岩层未发生倒转。

尽管烈日当空、山路崎岖,此行仍收获颇丰,让我真切感悟到了“千淘万漉虽辛苦,吹尽狂沙始到金”的深意。

王傲雪:

晨光微熹,我们便踏上前往东部落的实习之旅。一路上清风拂面,天朗气清,恰似大自然为这场地学实习铺就的美好序章。当行至王铁庄水库,老师开启知识的画卷,将馒头组、毛庄组、徐庄组、张夏组等地质地层的奥秘娓娓道来,引人入胜。

继续前行,燕山期花岗岩赫然入目,老师着重讲解其独特的拱形构造,带我们领略岁月雕琢的神奇。在张夏组叠层石藻灰岩前,一场与稀盐酸的奇妙化学反应的神奇验证,揭开了岩石成分的神秘面纱。之后,凤山组与崮山组竹叶状灰岩的差异辨析,条带状灰岩中灰岩与泥岩的形成原理解读,无一不似一把把钥匙,为我们打开地质世界的深邃之门。

归途之中,“世外桃源”如隐匿的宝藏静候。我们在此稍作休憩,分享清甜的西瓜,畅饮沁爽的饮料,欢声笑语在山间回荡。短暂的惬意时光后,我们再次启程,带着满囊的知识与难忘的回忆,踏上归程。


关闭 打印责任编辑:魏圣英
Baidu
sogo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