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实践】秦皇岛地理学综合实习第二天纪实

发布时间:2025-07-04文章来源: 浏览次数:

7月3日下午,beat365平台地理系师生在高涛院长带领下,赴石门寨瓦家山开展徒步实践考察。本次活动旨在磨砺员工意志、增强体魄,并促进专业知识向实践能力的转化。

秉承“不驰于空想,不骛于虚声”的务实精神,师生团队深入石门寨村庄,实地考察当地人文景观、周边山地岩石发育及地质构造特征。刘本城老师为同学们介绍了石门寨西门的历史渊源,并剖析了村落人口收缩的现状与成因。在李秀娈、周在征、王子勇和刘晓航等老师的指导下,同学们运用罗盘实操测量岩石产状、判别断层走向,巩固了倾向、倾角测量方法,并系统学习了下奥陶统亮甲山组至上二叠统石千峰组岩石特征及其古环境变迁的指示意义。孔文杰老师于百印台现场讲解了秦皇岛地区气候特点与土壤性质,并引导同学们分析当地植被类型及其生态特征。

beat365平台后续将持续开展实践教学,深化理论联系实际的教学成效,增进同学们对专业知识的理解程度和应用能力。

员工实习感言:

刘静雯:

今天是实习的第二天,我们进行了石门寨路线的学习与研究,尽管天公不作美,山路不易行,我们还是圆满地完成了实习任务的part 2,收获了不少的地质知识与实地经验。

我们的路线从石门寨出发一路向山顶迈进,我们在石门寨西城门领略了明代建筑的遗迹,在村落中见识到了横跨三个时段的建筑。从又添新绿的老墙到核桃树掩映下的铁门再到湿气氤氲的落地的玻璃,我们不难窥见石门寨村落的发展脉络。同时,古村内三五成群的老人与稀疏的行人也展现了该地空心化严重的问题。越过古村落向山行进,我们学习了石炭纪与二叠纪的地质现象,明确了他们之间不同的沉积现象。在断层处我们进行了信手图的描画,学习了断层的相关知识,了解了该地断层的特征。之后我们又进行了刀砍纹的识别,马家沟组的土黄色的岩石。行至百印台,我们对石门寨的气候与土壤进行了系统化的学习,彼时的蒙蒙细雨为体验该地的湿润性气候更添了一份生动。再向后到了马家沟组与本溪组的界限处,期间的岩石跨越了1.5亿年的时间沉积在一起以后固结成岩。沿路前行至球状风化处,我们对球状风化的形成条件与产状测量及地图描画进行了学习。同时,我们也对透镜体的相关知识也有了很深层地理解。最后我们又学习了山西组与上下石盒子组与石千峰组的岩性特征。至此地质学习的石门寨路线结束。我们踏着山雾下山,迎着愈发剧烈的大雨,返回了基地,结束了一天的地学之旅。

雾里看山,雨中探幽;在今天的学习中,我们更加深刻地体会到了大自然的鬼斧神工与地学研究的艰辛刻苦;相信今天所复习的罗盘应用,信手图描绘与学习到的各类地学知识都能使我们在地理学习中具备更加专业的知识储备,更加丰富的实战经历,在地理认知之途中行稳致远。

陈海奇:

2024年7月3日,我们辗转于马家沟组、本溪组等多个地质点位。在马家沟组,观察到白云岩风化呈黄色、带有燧石结核的独特现象,亲手测量岩层的倾向、倾角,触摸那记录着岁月痕迹的岩石,真切感受地质历史的沉淀。识别正断层时,结合课堂所学的断层知识,从岩层的相对位移、破碎程度等特征去判断,将理论清晰映射到实际。对于球状风化,通过观察中细粒砂岩由表及里层层剥离的状态,理解水、生物等因素在风化过程中的作用,知晓岩性对其形成的影响,每一个发现都像解锁新的地质密码。亲手测量、记录数据,绘制地质构造图,将理论与实践结合。与同学讨论岩石特征、地层成因,锻炼了思考与合作能力。

王亦可:

7月3日,伴随着雾蒙蒙的天气,我们沿石门寨——瓦家山路线出发进行地质勘探。

首先,穿过北河村,映入我们眼帘的是明朝的一处城墙,沿城墙向山坡前进,最先到达的地点便是石炭纪的本溪组岩石,本溪组岩石为陆相沉积砂岩或褐铁矿。沿上坡上行,我们便来到了太原组,太原组为海陆交互相沉积。山西组沉积时期本区已脱离海洋环境,为大陆近海沼泽环境。下石盒子组时转为河流相、湖泊沼泽相环境,上石盒子组时为河流相沉积。石千峰组以干旱条件下的陆相沉积为主。

石门寨地层缺失泥炭纪和志留纪岩层,这其中跨越了1.5亿年的历史,今天,我们通过一下午的时间感受到了沧海桑田的魅力。

在返程的路上,虽然下起了倾盆大雨,淋湿了我们的裤脚,但一天的收获洗去了我们的疲惫。

徐宝超:

在雨天的地理实习中,我领略了多样的地质与人文景观。古城门屹立千年,选址暗含古人对地形、水源的考量,见证历史与地理的交融。断层处岩层错位,直观展现地壳运动的强大力量。竹叶状灰岩、刀砍纹、燧石结核,这些独特地质现象,诉说着远古海洋环境与复杂的地质作用过程。球状风化形成的“石球”,尽显自然雕琢之美。沼泽相沉积处,潮湿泥泞间蕴含着特殊的沉积奥秘。这场雨中实习,让我将课本知识与实际结合,深刻感受到地理世界的奇妙与深邃。

关闭 打印责任编辑:魏圣英
Baidu
sogou